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薯片风靡全球国家推出薯片税为解决儿童亚健康问题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03-01 13:07   作者:叶知秋   阅读量:6691   

薯片:赌气的产物

林会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春暖花开,搁置一冬的减肥计划再度变得炙手可热。让减肥人士闻之色变的薯片,可算得上是“存在即合理”的经典零食了,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减肥杀手”,无益于健康,另一方面它又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零食,年销量数十亿包。

1 厨师和食客较劲而生的招牌菜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食物,人类对土豆的消耗量仅次于稻米。由土豆衍生的各种美食更是不计其数,又薄又脆的薯片就是其中之一,它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零食,一年的平均消耗量高达几十亿包。

薯片起源于美国的新英格兰,作为薯条的一种变体,它的产生并不是源自烹饪上的创新,更不是厨师的突发奇想,而是为了发泄不满。

虽然与薯条同出一宗,但早在薯片出现之前,薯条已是不少欧美餐厅的招牌菜。1853年夏天,美洲印第安人乔治·克拉姆在纽约州一家高档度假胜地担任主厨,那里的月亮湖旅馆餐厅的菜单上提供“法式炸薯条(French Fries)”,这是由克拉姆烹制的标准薯条,完全按照18世纪法国的标准厚度炸制而成,也是这家餐厅的招牌菜。这种食品早在17世纪风靡法国,18世纪末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驻法公使,他非常喜欢当地的炸薯条,任期结束后便将法式炸薯条的制作方法带回国,很快就被当作一道正式晚宴菜肴成为餐桌上的“顶梁柱”。

一天,一位食客点了一盘薯条,当服务员端来的时候,他不屑一顾地直接将其退了回去,原因是“这盘法式炸薯条太厚,不符合其口味”。主厨克拉姆随即制作了一盘略薄一些的薯条,同样遭到拒绝。就这样来来回回退了好几次,面对如此赤裸裸的“砸场子”,克拉姆勃然大怒,决定报复这名挑剔的食客。他把土豆切得跟纸一样薄,然后再炸,这样一来,食客无法使用刀叉,不得不直接上手。要知道,那时候贵族直接用手吃东西是非常失礼的。然而,克拉姆的这种做法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客人不仅用双手抓着吃起来,而且对薄如纸片的土豆片赞不绝口,引得其他用餐者也都点名要这种脆薯片。从此,这家餐馆的菜单上便增加了一种新菜肴——“萨拉托加薯片”,还成为晚宴上的一道主菜。

由于薯片自第一次上桌后就广受顾客欢迎,餐馆还对薯片进行包装,方便顾客带出食用,在当地成为一种流行的食物。克拉姆还开了一家自己的餐厅,招牌菜就是薯片。

当时,给土豆削皮和切片这样乏味单调的前期工作完全依赖人工,产量极有限,因此,在最初的几十年里,薯片的流行局限于美国的北部地区。

直到20世纪初,机械土豆削皮机的出现,使薯片从小规模制作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上世纪二十年代,行走南部各州的推销员赫尔曼·雷用汽车把薯片运到美国南部,使其销路由北部扩大到全美,雷用汽车拉着薯片向百货商店推销,并成功开创了自己的薯片品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薯片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如今,美国每年要消费掉3.7亿千克薯片,薯片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零食。

2 为何一“开动”就停不了嘴

薯片的主要原料是马铃薯,马铃薯本身的脂肪含量不高,主要的营养成分有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若作为主食,营养价值可与精白米面媲美,可一经油炸便吸收了大量的油脂,原本含量就不多的维生素更是所剩无几,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又加入了大量的盐,高油脂高热量高盐分,薯片得到“垃圾食品”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但很少有人能抵挡住薯片的诱惑,它是超市里最热销的食品之一。最新调查研究显示,有吃薯片习惯的人日益增多。仅在英国,便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每天吃薯片,而另外的孩子一周吃数次薯片。事实上,英国人每年要吃掉60亿包薯片,相当于每3分钟吃掉一吨薯片或者每人每两天就会消耗一包薯片。

对于吃薯片,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吃下第一片后,很快会一口气把整袋全吃光。为什么会这样?德国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享乐性贪食”:不为饥饿,而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进行过度摄食。之所以愉悦,是因为食用薯片后,大脑奖赏系统的关键结构伏隔核被强烈激活,并发出一种奖赏信号,诱导享乐性进食发生;另一方面,原本能够根据食物摄入量调节进食欲望的中枢饱腹感回路变得不再敏感,导致摄入的热量超过实际的能量需求。于是,当人们吃下第一片薯片后,就会一口气把所有的都吃光。

食品科学专家斯泰文在《为什么人类爱吃垃圾食品?》一书中,提到一个专有名词“隐没能力密度”——如果某种东西很快被吃掉,大脑会认为里面并没有什么热量,你就会自认为可以一直吃、一直吃……

其实,除了主观原因,人们不知道的是,薯片生产商为了达到“嘴不能停”的效果动了很多脑筋。《纽约时报》的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曾花了4年时间,采访了300多名加工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研究者及大公司CEO。他发现,食品加工巨头通过数十年的研究,把薯片从70年代流行的诱人零食变成用精确化学物质吸引大脑渴望中心的产品。偏爱垃圾食品,是整个行业精心设计的结果。

实际上,为了让人吃下更多的薯片,各家公司的薯片研发团队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在口感、外形、香气等方面更是下了血本。这样一组数字,可能会让人意想不到:雇佣将近500名食品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其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研究哪种松脆程度最受欢迎;每年要花费逾3000万美元开发完善产品的口感、香味和松脆度,还有一个4万美元的咀嚼器,专门用来测试薯片的最佳崩裂点。

不要奇怪,实验室、市场部、超市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人沉迷于这些廉价的美味。增加美味还有两个“帮手”——脂肪和盐。咸味可以百变,重口味却是他们的永恒追求,同时也是大众的口味标准。当人们把一片薯片放进嘴里,盐的味道几乎立即充斥口腔,很快对人体产生影响,这种效应在食盐业被称为“味道爆炸”。而且,现在的薯片还被添加脂肪,目的是获得公众所谓的“口感”,满足口腹之欲。至于营养,则不在食品巨头的考虑范围之内。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同时也是哈根达斯生产商的前CEO斯蒂芬·桑格就曾说过:“不要和我谈营养,跟我谈味道。如果这种东西更美味,就别费心思去推销那些难吃的东西。”

3 “买氮气送薯片”的笑谈

抱着一包鼓鼓的薯片,一打开,瞬间只剩下半袋——为什么里面要装那么多空气?

实际上,袋装薯片里填充的并不是空气,圆滚滚的“肚子”里装满氮气。因为如果薯片跟氧气长时间接触,其中大量的脂肪酸就会氧化,散发出“哈喇味儿”。而氮气可以防止薯片氧化受潮,保证其新鲜度,并且延长薯片的保质时间。同时,把包装袋做大,可以使薯片在运输过程避免挤压而破碎,起到缓冲作用,大大降低破碎率。

充气的确是有必要的,但食品包装中充气量过多而食品量过少,难免有欺骗消费者之嫌,引起很多人不满,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买一包氮气,赠一点薯片”的笑谈。

2014年9月,一群韩国大学生为了反对这种行为,在首尔蚕室汉江公园用胶带将160多包薯片连在一起,制成了一艘救生筏,两名学生随后登上救生筏并使用划艇船桨快速向江对岸划去。尽管途中几度出现险情,但他们还是在30分钟后安全抵达900米外的江对岸。

薯片袋子里的气体究竟占了多少体积?为了搞清楚具体的数字,曾有一个较真儿的人做了一系列实验,那就是纽约布鲁克林的摄影师哈格里夫斯:他从超市买回了多个品牌的袋装薯片,先测出了一袋薯片的总体积,然后把里面的薯片倒出来,进行真空包装后又测了一次,答案是气体大概占总体积的一半至八成以上。哈格里夫斯为这组实验拍摄了前后对比照片,并起名为“空间浪费”。这个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鉴于实验并未经过专业行业评审,可信度仍然存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人打开薯片包装的时候,总是会嫌少。

其实,如果一味指责生产商“买一包氮气,赠一点薯片”也未免偏颇。因为为了让薄如纸片的薯片长时间保持口感,生产商也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最初的薯片是存放在罐头或者桶中,但每次都发现位于底部的薯片会受潮或变质。于是有人改进工艺,将两张蜡纸烫在一起的袋子,形成密封包装,用来存放薯片,保持其新鲜度。再到如今,在包装袋中填充氮气。有业内人士表示,食品科技发展到今天依然不太完善,要是生产商能找到其他更好、更省钱的包装方式,他们很愿意那么做,因为一家卖热狗的公司仅仅将包装袋缩短了几厘米,每年就能省下几百万美元的开销。

4 薯片筒、包装袋成回收难题

去年4月,一个完好无损的某大品牌薯片袋出现在英国康沃尔郡沙滩上,尽管生产日期已模糊,但人们还是从包装设计上判断其至少有30年历史。环保人士猜测,这有可能是当年人们在海边吃着薯片悠闲度假时随手扔掉的,也许是掉进沙坑里,也许是从海上漂来的。

有研究称,薯片因为脂肪含量高而需要非常好的氧气屏障,现在各品牌的薯片包装袋内侧都会特意加上一层金属镀膜,以此来隔绝氧气。然而,这样的薯片袋既无法回收,也难以降解,成为环境的重负。

有人测算,作为全球最大的薯片生产商之一,该品牌每天至少生产1100万个薯片袋,一年就能产40多亿袋。仅英国一年就能消费600万个薯片袋,这对于垃圾填埋和环境绝对是个噩耗。于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30多年仍无法降解的薯片塑料包装袋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超过30万英国人针对该品牌薯片在网上联合呼吁,并很快掀起了一场抵制行动,其中不乏薯片爱好者:他们将吃完后的薯片袋贴上该品牌地址,投入皇家邮政的邮箱里,寄回生产商。

随后,该品牌薯片生产商在连续多日收到来自英国各地的薯片袋后,无奈地发布了声明:我们很重视大家寄过来的薯片袋,目前公司还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预计在2025年将会实现包装100%可回收、可堆肥或可生物降解的计划,例如用不同的包装材料,并且已经在美国、印度和智利等国家开始试点使用可降解包装,并请大家不要再寄薯片袋了。

英国回收协会专家也表示,受限于现有回收技术,不少标有“可回收”字样的包装其实无法得以循环利用,而其中最让回收机构头疼的包装包括薯片筒、功能饮料瓶、装生鲜食物的黑色塑料盒等。以罐装薯片为例,它的包装筒包括金属底、塑料盖、可撕掉的金属厚膜、镀箔的纸板套。在回收行业中,这类包装堪称“头号恶棍”,因为现有技术完全不可能将这些材料分开。未来想解决这些回收难题,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加快回收技术的创新,二是鼓励产品包装设计简单化,从源头上降低回收难度。

英国回收行业的预测数据显示,大约三成塑料包装没有进入回收系统,给城市和自然环境带来负担。为减少环境污染,英国王储查尔斯还发起了一项鼓励回收技术革新的发明比赛,奖金高达150万英镑,约合1300多万元人民币。

相关链接

薯片税!想吃就得多花钱

为了减少儿童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和亚健康问题,不少国家近年来通过推出税收奇葩新政,抑制人们对不健康食品饮料产品的过度消费。

一直以来,匈牙利国民饮食结构普遍不健康,食用的蔬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摄取的盐分却在欧盟国家中排名第一,三成左右国民肥胖。该国政府认为,如果通过税收来提高它们的价格,消费者就会少买这些不健康的食品,饮食产品也会因此变得更健康。于是,2011年9月,匈牙利决定对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征税,推出了公共健康产品税,也就是俗称的“薯片税”,即对含高脂肪、高盐分、高糖分的垃圾食品如薯片、软饮料等征税,以期增加税收,同时改善国民健康状况,减少国库医疗费用支出。

这项措施有三个主要目标:一是要求生产商改变他们的食谱,减少添加已被证实对身体有害的成分、糖和盐的含量,或完全不添加;二是生产商必须告知消费者有害健康的成分,并减少公众对此类食品的消费;三是增加卫生部门的税收收入。据专家当时计算,如果对垃圾食品征收18%的税,年轻人和中年人每天将少摄入56千卡能量,由此每人每年体重可下降约2.27千克,这将显著降低与肥胖有关慢性病的发病率。

“薯片税”执行后效果立竿见影。第一年即2012年完成的调查中显示,近40%的生产商改变了配方,或减少了有害成分的含量。此外,民众也减少了这些产品的消费。2011年经济危机之后,各行业都面临严重的资金缺乏问题,“薯片税”却增收了200亿福林(约合4.7亿元人民币)。

匈牙利政府认为此举效果非常明显,因此从2019年起将“薯片税”税率提高至20%。财政部认为,软饮、糖浆、能量饮料、甜味可可粉、甜品、咸味零食、调味料、加味啤酒、含酒精的爽口饮品和果汁的税率都将因此而提高。根据预算,今年“薯片税”的税收有望达到570亿福林,约合13.6亿元人民币。

继匈牙利之后,备受肥胖困扰的国家也陆续采用了这一招。2013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70%的墨西哥人超重。为了改变国民的饮食和文化,国会通过了对热量每百克超过275卡路里的垃圾食品征收8%税费的议案,包括零食、糖果、含有饱和脂肪等“非必需”食品。墨西哥“垃圾食品税”开征一年后,有调查发现,该国垃圾食品消费降低了5%。

有此一说

对薯片欲罢不能?或许怪基因

明知道薯片、炸鸡、比萨饼不健康,可就是欲罢不能。西班牙研究人员发现,这也怪不得人的意志力,或许得怪基因。某些基因变异影响大脑对食物的反应,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马德里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818名男女的基因,借助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饮食情况,结果发现,基因在一个人的食物偏好方面起着“明显作用”。比如,爱吃巧克力以及“水桶腰”与催产素受体基因存在关联,而一个肥胖相关基因则影响蔬菜摄入量,某些基因还关联盐和脂肪的摄入。

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因人而异制定健康食谱,减少罹患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并没有证明基因变异直接影响人的饮食偏好,即便有一定影响,但事实上饮食习惯的影响更大。此外,经济、文化以及一系列环境因素也有一定作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