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黑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04-23 10:42   作者:白鸽   阅读量:8847   

黑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元宝村的巨变是东北黑土地的一个传奇。

1946年,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暴风骤雨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上演。隆隆的解放战争炮火中,这里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东北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迸发出翻天覆地的革命斗争精神。当时在元宝村参加土改工作的作家周立波深受感染,后来他根据亲身经历写出了著名小说《暴风骤雨》。从此,元宝村声名远扬,并有了“中国土改第一村”的称号。

70多年来,这里经历了山乡巨变,曾经小说里的“光腚屯”变成了“亿元村”,小说主人公“赵光腚”的后代们不仅富裕起来了,还要把这片黑土地打造成中国最美的乡村。

赵玉林的后代富了

走进元宝村和谐家园小区,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十分气派。

在小区里,记者见到了《暴风骤雨》中“赵光腚”的重孙媳妇施国艳。施国艳在村里铅笔厂上班,赶上休息,她把两居室的家收拾得干净漂亮。

小说中这样记述他们家:“他叫赵玉林,外号赵光腚。他一年到头,顾不上吃,顾不了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说起过去,施国艳说:“那时候确实很穷,经常听婆婆说,当初嫁到元宝村的时候,家里还连条衬裤都穿不起。”

“现在不一样了,村里2010年盖了这个小区,我家是第一批住上的。”施国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和老公赵大春在厂里上班一年能挣10多万元,我们在村里就能过上城里的生活。”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这片黑土地。1980年,元宝村选出了支部书记张宝金。他从小裁缝、小队长、大队长一步步实干起来。“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带农,比翼齐飞”,张宝金和村委班子迅速摸准了黑土地的脉搏,带领元宝村开始经济腾飞。木农具加工厂、卫生筷子厂、建材厂、铅笔厂……除了科学种地,元宝村还办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办企业。1989年,元宝村产值达到一个亿,成为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第一个“亿元村”。

这些年,元宝村先后投资8200万元,建设了4万多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以前住草房,现在小二楼住着,家里有两台汽车。”农民郇金德站在房前,骄傲地介绍自己家经济情况。

土里长出“金元宝”

人勤春来早,眼下正是备春耕的时候,在郇金德的育秧大棚外,进土、摆盘、放土……一道道工序,有序规范地进行着。

“去年30垧地种了一半稻花香,今年村里回收就卖了30多万元,加上其他收入我一年挣了50多万元。”郇金德说,“以前我家种苞米,收入没这么好,多亏老支书鼓励我试种水稻。”

这几年,受国际市场和国家森林停伐政策影响,元宝村开始了转型升级。张宝金敏锐地找到了新出路:元宝村还得继续在“土”和“改”上找发展。

“土”是在土地上做文章。凭借村里黄泥河水资源,他领着村民把旱田改成水田。“玉米一亩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张宝金给村民算明细账,鼓励种植稻花香大米。

东大壕地,元宝村最古老的耕地,土改工作队曾在这打下第一根桩子。70年后,这里又建起旱田改水田示范区。2018年,全村稻花香米由2017年的450亩,扩大到2000亩。村里还注册了“村镇香”商标,建起了日产100吨的大米加工厂。

“改”则是改革开放。元宝村改变原来粗放式的工业发展路子,引入优质企业入驻村里。在村里金雪莲铅笔厂,一只只铅笔堆得像一堵墙一样高,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不停。“我们一天产笔量70万只,每年产量增长30%。今年机器一直不定地转,生产供不应求。”厂长关春祥说。

暴风骤雨中不倒的旗帜

4月11日早上7点,元宝村村委会会议室,村支部晨会准时开始。

“昨天在工作中,有什么事儿,还有什么问题,大伙汇总汇总。”张宝金主持会议。

村主任施永平第一个发言:“昨天我到大棚转了转,有的苗育得早,马金山家已经筛土了,于洪军家正在摆盘。黄泥河修的防护网被水冲得厉害,一会儿我们去看看。”

“昨天往大连和山东各发了一吨大米。今天还要去办有机水稻手续。”会计于科斌紧接着说。

村委会副主任王广海这段时间颈椎病犯了,但仍坚持上班。

你一言,我一语,句句关系着村里的大事情。从张宝金当村支书的那天起,村委会每天都要开这样的晨会,39年来雷打不动。

元宝村有610户、1870人,其中党员有72名。在张宝金的带领下,村支部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村里许多大事小情,党员总是冲在前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里负责党建工作的大学选调生姜苏阳说。

这些年,张宝金带领党员们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处处想着为乡亲们服务。元宝村富了,可张宝金和老伴还住在老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除了每月1500元的补助,他不拿村里一分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登临元宝山,四周俯瞰,宛如世外桃源。玉带一样的黄泥河蜿蜒流淌,农家别墅阔气地矗立在田地边,一阵春风拂过,元宝山上万顷生态林涛声阵阵。

村委会副主任王广海说,“以前元宝山是一座秃山,元宝顶子曾被开垦成耕地。一下大雨黄土混着雨水冲进河道,黄泥河成了黄色泥巴河,不但冲了庄稼,连山路也被冲垮。”

“拿绿水青山换来的钱,有啥用?”张宝金发誓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为了让元宝山重披绿装,他带领全村乡亲们全面退耕还林。

“老书记带人顶着风雪跪在元宝山的石头上凿坑,膝盖被硌出血,手也磨破了,擦擦继续从山下背土种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王广海至今难忘。15年过去了,小苗长成大树,元宝山万亩生态林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

“现在许多外村里办婚事,结婚的队伍都要来元宝村里绕一下,取取美景,沾沾我们村里的喜气。”施永平骄傲地指着村里荷花池等景点说。

“下一步我们要建土改文化街,还原元宝村历史旧貌。还要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建设村居优美、设施齐全、文明和谐的元宝新村,让元宝村的后代一代比一代享福,一代比一代幸福。”张宝金说。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