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产业

美制造业财报靓丽行业颓势望扭转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9-01-28 10:01   作者:醉言   阅读量:7112   

尽管正在密集发布中的美企2018年四季度财报盈利增速普遍放缓,但前一季度因成本急增而遭遇逆风的美国制造企业盈利增速在四季度出现反弹。23日联合技术、德州仪器发布的四季报盈利数据均增长强劲,市场预估下周即将发布财报的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制造业巨头也已驶入复苏轨道。

近期在中美贸易利好消息频传、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原油等原料成本价格走低等利好提振下,制造业板块出现回暖,行业巨头增长前景获看好。

制造业凤凰涅槃

行业巨头的超盈利预期财报显示,制造业并未因经济增速放缓预期而消沉。为航空航天和建筑业提供高科技产品及服务的联合技术公司23日盘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18财年公司全年实现盈利5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5%;第四财季实现盈利6.86亿美元,同比增长72.80%。当日盘中公司股价涨超7%。联合技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regory Hayes表示:“2018年是联合技术的转型之年。公司于去年11月宣布了分拆为三家全球行业领先公司的意向,并完成了对罗克韦尔柯林斯的收购。”Hayes称,“展望2019年,公司各项业务的利润增速预计将高于销售额增速,并且剔除拆分成本之后的自由现金流增速也会高于盈利增速。”

23日盘后,世界上最大的模拟电路技术部件制造商、半导体跨国公司德州仪器发布的财报盈利数据同样飙升,公司第四财季盈利12.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0.17%;2018财年全年盈利55.8亿美元,同比增长51.55%。

PPG工业于上周公布的四季报数据同样向好,虽然2018财年公司全年盈利同比下降15.87%至13.41亿美元,但第四财季盈利增速明显加快,同比增长70.86%至2.58亿美元。

基本面向好的同时,2018年大跌的制造业板块在进入2019年后股价开始扭转颓势,1月7日当周该板块为标普500指数11大板块中最佳表现,上涨4.09%;截至上周末该板块年初至今累涨8.85%,在11大板块涨幅排名中居前。分析人士指出,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利好消息频传,美联储不断放“鸽”,作为经济敏感型行业的工业板块率先受益。

巨头增长前景获看好

华尔街多家机构指出,随着联合技术等制造业巨头的业绩向好,其他行业巨头也不会落后。被视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卡特彼勒四季报将于下周一(28日)披露。此前三季报时,因关税政策导致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卡特彼勒下调每股盈利预期,三季报发布当日股价大跌近8%。不过因贸易紧张局势放缓、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美银美林将卡特彼勒上调至买入评级,同时指出卡特彼勒股价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油价下跌预期将进一步推高该公司股价。高盛表示,卡特彼勒已处于复苏的早期阶段,2019年盈利增长将获支撑。摩根大通给予该股增持评级,认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加大将为以卡特彼勒为首的制造业公司带来利好。

在2018年股价腰斩且被剔除道指成分股后,通用电气2019年以来股价累涨逾15%。美国投资研究公司William Blair上周发布报告称,通用电气的“末日”已经结束,因更大规模的资产剥离提前实施,可能会降低通用电气的风险,提振投资者信心。该机构称,通用电气可能会加快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IPO的进程,通用电气商用航空服务公司被以当前账面价值或者更高的价格出售的可能性提高,此外公司20%非核心业务重组可能会加快其资产化进程。如果通用电气能够提前将这三大资产进行处理,可能会使该公司流动性增加550亿美元,其中包括320亿美元债务减免和约180亿至250亿美元的现金流。通用电气将于下周(31日)发布财报。

2018年一度坠入熊市区间的通用汽车,年初至今股价也累计反弹近13%,超越同期标普500指数(5.26%)和道指(5.35%)涨幅,重新夺回美国市值第一车企的宝座。通用汽车CEO玛丽巴拉称,因中国市场销售强劲,且美国市场对其卡车和多用途车的需求较高,该公司2019年业绩向好,加拿大皇家银行与巴克莱近期均上调通用汽车目标价。

制造业转暖的同时,宏观制造业指标也现复苏,1月17日最新公布的美国1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好于预期。费城联储在调查报告中表示,该地区当前制造业活动指数从2018年12月的9.1升至2019年1月的17.0;当月新订单指数上升8个点,至21.3,为6个月来最高。美联储上周五(18日)公布数据显示,12月美国工业产出增长(环比增长0.3%)优于华尔街预期,占美国工业总产出75%的制造业产出环比增长1.1%更是远超预期,增速创10个月最高水平。其中12月制造业各生产类别全线增长,汽车及零部件产出增幅达到4.7%,机动车产出增长7.5%,创6个月最高增速。不过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制造业形势虽然向好,但关税、短期利率上涨、投资需求放缓等因素都可能给制造业重新制造压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