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新闻

让每一寸土地都种上良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5-15 19:00   作者:白鸽   阅读量:7644   

记者王澎

近日,记者走访南京农业大学,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这位耄耋之年的育种家,倾尽一生之力都在为民族种业做贡献。“中国种业方兴未艾。种业要靠科学技术来引领未来的发展。”盖钧镒对记者说,“现在正好处于民族种业的分岔路口。”

不能让小宗作物自生自灭

我国的耕地有限,即便再加上60亿亩草原,要生产全国所需的所有农产品,仅靠这些土地是不够的。要让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能力,还需要依靠良种。“应该考虑到全国18亿亩耕地上的各类作物,让大大小小的作物生产都用上良种。民族种业要全方位发展,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和草原。”盖钧镒认为,“我们的种业要全方位服务于有限的耕地,要顶层设计,指导国家和企业种业的协调发展,不能单靠市场竞争一条路。”

中央种业新政出台以来,我国科技型种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体系,打造“种业航母”一直被种业各界广泛认可并被践行着,但盖钧镒认为全国的种业布局更加重要:“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支持几家大公司。像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其品种发展可以基本依靠市场竞争;对于小宗作物,就需要全面规划来支持其育种发展。”如果全部走市场化道路,就没人关注小宗作物,这些适宜种植小宗作物的土地,就用不上优良品种了,沿用老旧品种显然难以满足当下日益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

对小宗作物而言,当然也要鼓励种子企业去关注、投入、研发,这是毋庸置疑的。“小宗作物种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种子企业,还要依靠国家的科技力量和政策扶持。”盖钧镒建议:决不可以让小宗作物自生自灭,国家要明确提出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特色小作物种子企业的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粮、经、特色作物的大、中、小种子企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在加强各类作物育种研发的同时,推动小作物育种赶上乃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大小作物、大小企业和公益性育种机构结合与分工的多种机制。

要让更多品种都能杂种化

鉴于杂交种,利于知识产权控制和利于提升利润的两大优势,绝大部分大型跨国种企都在研发、生产、经营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既然这些大型跨国种企只关注了少部分大宗作物的杂种化,我国应该将杂种化推广到更多的品种上去。”盖钧镒反问记者,“如果让更多的品种都能杂种化,利用上杂种优势、让知识产权受到保护,这不就是更有效的利用土地了么?”

合理布局种业,兼顾大小作物的落脚点就在于推进各类作物的杂种化,盖钧镒一直在为此而呼吁,他建议建立前瞻性计划,围绕各类作物全面杂种化开展全国攻关,保障种业知识产权,形成中国的种业特长。

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的杂种化工作开展了几十年,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他作物的杂种化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解决杂种化问题,首先要做好常规育种。”盖钧镒分析说,“杂种化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的投入。如果想看到20年后,中国的各个作物品种既有特色又都是杂交品种,既有竞争力又是偷不走的。就需要现在在各个作物上准备杂种化技术。”

在盖钧镒看来,大型跨国种企只是在个别作物上做到了杂种化,而中国特色种业体系是要在各类作物上都做到杂种化,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来源于此。

避免一切虚设和走样的攻关

目前,我国有种子企业4000家左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的历史和现状,目前大部分种业科研力量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科研机构里。

盖钧镒分析现状时建议,国家要大力推动公益性育种研究机构(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在育种技术、种质创新和相应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并提高他们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此外,国家还要支持企业的育种技术与种质创新,以便形成“双轮驱动”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攻关。

“要明确‘关’在哪里,要针对种业产业的技术需求重点组织攻关,重在育种技术和材料的创新。”盖钧镒说,“要避免一切虚设的攻关和走样的攻关。育种科技攻关应由种业部门直接组织,以便瞄准方向,机动调整,抢占先机,落到实处。”

国家对于种子企业的的扶持,既要雪中送炭,也要落到实处。“国家的支持不能代替公平竞争,应坚持市场在种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地位,避免产业政策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当干预。”盖钧镒建议,“应当严格限制国家对民营种业企业的直接资金投入,必要时应建立投资回报制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