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济宁千年石刻密码1西母阙
来源:济宁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2-19 00:58 作者:苏婉蓉 阅读量:5488
济宁市嘉祥县,现纸纺镇武宅山村北的武氏祠,是建于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一处家族墓群石刻,存有大规模且保存完整的汉画像石群,雕刻精美、内涵丰富。武氏祠不仅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艺术史上,还与西方帕特农神庙、蒙娜丽莎具有同等地位。
武氏家族墓地,在以前被统称为“武家林”,如今这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作为文化遗存已被定名为:“武氏墓群石刻”,后世俗称“武氏祠”,其整体结构为:前首是狮子,后是石阙,然后是神道,通往诸墓。每座墓最前是墓碑、祭坛,其后为祠堂,最后是坟墓。
一起走进济宁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解锁这块见证了1800多年历史变迁的石头其中的“文明”密码。今日带您解密武氏祠——西母阙。
西母阙
阙高340厘米,底座东西宽258厘米,南北宽140厘米。上斗东西宽200厘米,最顶东西宽110厘米,西阙分母阙、子阙、阙斗、底座几部分。母阙身由三石叠成,其前、后、右三面各有画像,左面连接子阙。
西母阙阙身北面画像
石面高204厘米,宽116厘米。画分四层:第一层刻车骑,第二层刻孔子与项橐故事图,第三层刻铺首衔环,第四层刻铭文。画面四周饰连弧纹、陶纹、双菱形纹。
第一层:车骑
左边一骑者为车前导,右边为一单马拉的辐车,向左行驶。车帷中伸出一人的头部。
车骑即车马,古代的交通工具。《礼记·曲礼上》载:“前有车骑,则载飞鸿。”此处由于石面限制,仅一车一骑。武氏祠画像中车骑出行图出现多处,皆成行成列。
第二层:孔子与项橐
画面站立四人。最右方为项橐,左手推一玩具车,右手上举,面向左,抬头与对面的孔子交谈。孔子躬立面向项橐。左边二人相对而语,应为孔子弟子,似乎在交流如何回答项橐的提问。
孔子以博学著称,被尊为圣人,可他不仅没有轻视项橐这个七岁小儿,反而虚心拜他为师。“圣人无常师”,据《论语》《史记》《左传》《礼记》等文献记载,除项橐外,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还有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学习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皆学而知之,非生而知之,孔子的知识渊博,亦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
第三层:铺首衔环
上角左右各立树。中间为一三角恶兽,口衔圆环。下面左右各有一虎,互衔对方尾巴,各有一后足插铺首环内。
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过去,无论是帝王宫殿、高官府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在院门的两扇大门中央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门环或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叫作铺首,又叫门铺。相传铺首是龙所生九子之一,警惕性高,故饰于门扇之上。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铺首的形象源自先秦的饕餮纹。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铺首的造型多种多样,有简单有复杂,有大有小。它们既能当做门拉手及敲门物件,起实际作用,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
第四层:铭文
这里的铭文即《武氏石阙铭》,为一组八分铭文,原铭文已缺,现存文字录于《金石录》卷十四。铭文在铺首双龙衔璧画像下,共八行,行十二字,末行九字,共九十三字,所以也有人称“九十三字铭”。
原文: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戍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孚、李弟卯造此阙:直(值)钱十五万。孙宗作师(狮)子,直四万。开明子宣张仕济阴,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被病夭殁,苗秀不遂。呜呼哀哉,士女痛伤。
由铭文可知,此石阙是武始公、绥宗、景兴、开明兄弟给他们父祖的墓地所建,并记载了他们家族中敦煌长史武斑死于壮年一事。可贵的是铭文还记载下石工的姓名及石阙、狮子的价值以及建造的时间,为后人研究武氏墓地及武氏祠堂提供了重要依据。
汉画像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彰显汉代艺术的卓越成就。作为全国汉画像石之首,济宁嘉祥的武氏祠,成就了绵延千年的学术传统,见证了中国艺术与历史的辉煌,为后人提供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讲故事,但武氏祠可以。与历史对话,探文明之源,济宁的武氏祠作为千年历史的镌刻印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正让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古人的錾刻记录与今人的探索叩问中不断回响,历久弥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