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半导体业务5年,实现净利超百亿,闻泰科技的秘诀竟然是……
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5-02-21 08:53 作者:李陈默 阅读量:8925
收购只是起点,整合才是关键。
资本市场的并购,向来是“开篇惊艳,结局难料”。有人豪掷千金却掌控不住局面,有人成功整合铸就行业传奇。闻泰科技对半导体业务的收购,无疑是后者——五年时间,带领半导体业务实现超百亿的净利润,即使在行业下行的2023年,仍然赚到了24.26亿元的利润,24年更是快速走出谷底……
他们究竟用了什么秘诀?
为何闻泰能避开“并购诅咒”?
2018年,闻泰以“A股最大半导体跨境并购”的声势成功完成并购时,外界不乏疑虑。毕竟,如此大规模的并购,交割仅仅是第一步,如何整合却难如登天。君不见,多少巨头公司都在整合问题上栽了跟头:
2002年惠普豪掷 250 亿美元收购康柏公司,本想借此实现飞跃,可事与愿违。两家公司在运营管理、决策流程上分歧巨大,内部矛盾不断。由于整合问题,导致产品创新滞后、市场响应迟缓,市场份额不升反降,在与戴尔等对手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
可见,整合绝不是一件易事。
更何况,半导体行业壁垒高、周期波动大,闻泰科技,这样一家以手机代工起家的企业,能玩得转吗?
看戏的人多,看好的人少。
几年过去,闻泰科技闷声干活,用数据回应了质疑:从2020年正式接管半导体业务之后,从那时算起到2024年第三季度,在闻泰的带领下,半导体业务竟然已经创造了105亿元的净利润。
赚得多不稀奇,稀奇的是,闻泰这个半导体新玩家,居然这么快地走出周期。
从2022年开始,消费、汽车领域接连去库存,整个半导体周期下行。
逆境之下,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2023年却仍然实现了24.26亿元的利润。
2024年,他们甚至做到了快速走出谷底,营收、净利润、毛利率连续几个季度环比增长。
这背后,是一套怎样的整合逻辑?
快、准、稳:闻泰的整合三刀
首先,快刀斩乱麻,快速掌控局面。
并购后,董事长张学政亲自挂帅安世CEO,亲自负责业务整合,决策权迅速集中,避免惠普收购康柏式的内耗。同时,其他人员没有做大的变动。
这一点很聪明,公司老大亲自上任,保证了大局的稳定,而且既没有“空降高管”的阵痛,也没有“大换血”的动荡,用最高效的方式保证了平稳过渡,让公司没出乱子。
开头就是一步好棋,下完这招,闻泰还有什么招式?
市场所有人都在盯着。
闻泰紧锣密鼓地开启了第二步,解决历史问题。并购一个发展了60多年的老牌公司,这么多年的历史,往好了说,是历史底蕴,但是如果往坏了说,必然有些历史包袱。
闻泰掌控局面后,迅速解决在经营管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效率紧扣四个字“提升效率”。对于老产品线,不光是预算、成本,还从流程各个方面上降本增效,总之一个字,改!
问题是,有效果吗?
从数据来看,他们还真做得不错。
2020年,半导体业务营业收入为98.9亿元,净利润9.88亿元,毛利率为27.16%。2021年公司半导体业务收入规模、盈利能力快速提升。2022年达到阶段性峰值,营收160.01亿,净利润37.49亿,毛利率达到42.66%。
第三步,坚持研发,投资未来。
从数据看,即使在行业下行时,闻泰也从未放弃研发,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这个胆量。
2020年,闻泰科技尚未完成100%收购前,半导体业务研发投入6.5亿元,占营收的6.57%。自整合后,闻泰就不断加强研发,将研发投入从几个亿的规模提升到10亿以上,到2023年提升至16.34亿,占营收的10.73%。2024年进一步提升,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8.74亿元,占营收的12.41%。
几年间,持续加大研发的投入,着实大胆。
有人说“利润是今天的饭,研发是明天的命。” 估计闻泰也是这句话的信徒。
研发,会不会是未来增长的关键所在?
未来战场:从入局游戏到定义规则
今天的闻泰,已是全球功率半导体头部玩家,但野心远不止于此——
从新能源汽车到AI,闻泰科技步步踩中产业升级节点。
根据公开数据,最近,闻泰表示,公司将紧密跟随全球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把握 AI 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及 AI 终端电源应用的强劲需求机遇;同时抓住工业制造体系升级、可再生能源转型等机遇,从低压向高压、从功率向模拟类产品拓展。
目前闻泰半导体业务的增长主要源自低 ASP 的中低压器件产品,未来当高ASP产品批量上市,其利润会不会从“爬坡”变成“起飞”?
并购的本质,是整合的较量
看完闻泰的整合过程,好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并购课:
并购从来都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改造主义”,如何把优秀的种子,变成自家的栋梁?这才是关键。
一言以蔽之:并购的成败,不只在交易桌,更在于整合场。
想做好公司,没有速成神话,只有“笨功夫”——115亿利润、去年盈利能力逐季改善的背后,是五年持续不断地提效、研发、战略经营的结果。
闻泰的魔法,是把并购从一场资本豪赌,变成了一场用心经营的价值再造。而这,或许才是中国半导体最缺的“底层算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