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财经

“背篓医生”管延萍:你爬上悬崖的样子真的很美!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06-28 14:11   作者:牧晓   阅读量:4050   

你爬上悬崖的样子 真的很美!

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自愿到深度贫困地区

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

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大都市

如今却背着背篓

行走于悬崖峭壁间

她就是

广东珠海“背篓医生”管延萍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她主动将期限从半年申请延长至3年

送医进山达300多次

足迹遍及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小组

整整走了4轮

怒江两岸木棉花开

随处可见一树树火红

灿若朝霞

麻花辫,白大褂

像一缕高原阳光

传递着清澈、温暖的大爱

1

一个个悬崖

挡不住最热切的守望

贡山县丙中洛镇东临碧罗雪山

西依高黎贡山

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

形成两山夹一江的雄奇地貌

这是怒江最偏远的乡镇

北邻西藏察隅县

从昆明坐车出发

要花整整3天才能赶到这里

碧汪村位于碧罗雪山腹地

海拔2000多米

沿途要翻越两座大山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医疗队员在山间道路上前行(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进村的山路

几乎挂在云遮雾绕的悬崖峭壁上

许多地方是五六十度的陡坡

沿着骡马踩出来的脚窝窝

手脚并用才能上去

其中一段路

凿在千仞绝壁上

两匹马驮着生活物资过不去

管延萍和同事帮赶马人从驮马卸下行李

肩扛手提

吭哧吭哧走过这段窄路

再将行李重新装上马背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左)指导一名村民进行康复训练(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今年51岁的管延萍

是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从医已有28年

2017年3月

她作为金湾区第一批

对口帮扶贡山县的驻点医疗卫生人员

奔赴贡山县丙中洛镇卫生院

开展医疗卫生扶贫工作

管延萍和同事们穿着白大褂

背着绿色的竹背篓

一步一步跟在马帮后面

背篓里装的是心电图机、就诊包等医疗器械

这些是他们最心疼的宝贝

不能用马驮

必须自己背进大山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左)与同事走在进村的山路上(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第一次送医进山

从未爬过大山的她

硬是端着那个大纸箱上了半山腰

手指勒得发紫

累得嘴唇发乌

下山回到镇里

管延萍便买了个背篓

“背篓医生”的称呼

从此传响

前方的一段路

必须贴着陡峭山壁缓慢挪动

脚下就是深不可测的涧水

咆哮声震耳欲聋

令人胆战心惊

走过险路

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连绵陡坡

大伙儿个个大汗淋漓

50岁的管延萍腿脚利索

毫不逊于年轻人

两年来上山下乡

她现在已经习惯攀爬悬崖

就像当地人一样

中途歇息时

性格开朗的管延萍带领年轻的同事

唱起了《贡山情歌》

这是她们上山出诊时加油鼓劲的“保留节目”:

贡山的天蓝蓝,

贡山的水绿绿;

贡山小伙帅啰,

贡山姑娘美啰。

歌声悠扬

在皑皑雪山之间飞翔……

碧汪村的贫困发生率100%

需要整体易地搬迁

政府已在山下建好新村

村民们正陆续搬迁下山

村里目前还有65名村民

没有完成2018年度家庭医生签约

管延萍这次进山的任务

是与这21户65名村民签约家庭医生

同时对村民进行体检

她与一名护士、两名村医

组成一个家庭医生团队

为签约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服务

2

一份份牵挂

传递最温暖的大爱

碧汪村隶属秋那桶村委会

村子坐落在一个大斜坡上

村民们的木板屋

见缝插针地散落在巴掌大的平地上

管延萍与同事

在村里的空地上摆好3张桌子

分别进行家庭医生签约、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管延萍守在中间桌子旁

负责体检

秋那桶村村医李振林坐在旁边

充当翻译

村民们闻讯赶来,越聚越多

他们好奇地看看心电图机、瞧瞧体重秤……

这和过去相比,已经有较大改观:

以前下乡开展体检

不少村民害怕查出什么毛病

基本上没人来

管延萍进村还有一个任务:

改变当地过量饮酒的习俗

为了驱寒祛湿

当地人养成了喝酒的习惯

她心疼地发现

很多村民罹患高血压、肝损伤等

都与饮酒太多有关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

因为喝酒导致血管爆裂

抢救无效去世

她每次想起就流泪

“酒不能那么拼命喝啊!”

管延萍劝告一名61岁的怒族老人

老人每天要喝10斤自家酿的苞谷酒

导致血压较高

经常感到头疼头晕

“每天喝酒不能超过2两!”

这是管延萍对村民们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整个下午

管延萍的身子就像粘在板凳上

没有起来过

整整6个多小时

没有喝一口水

没有上一次厕所

不知不觉

天已经放黑,寒风袭人

室外没有路灯

村民们自发地围上来打开手电筒

点点灯光刺破黑暗

照亮碧罗雪山深处的夜诊现场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碧汪村,管延萍(左二)在手电筒的灯光下为村民夜诊(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夜已深沉

陡坡下一位偏瘫老人还没做体检

管延萍和同事决定当晚留宿

第二天直接上门检查

在村民简陋的木屋里

借着昏暗的灯光

管延萍一行人泡自带的方便面当晚餐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碧汪村,来自贡山县丙中洛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借着手电筒的灯光为村民夜诊(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深夜临睡前

管延萍绷得紧紧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以前因车祸严重受损的脊椎部位

开始隐隐作痛……

为了扶贫怒江

她舍弃了很多

年近80岁的母亲罹患糖尿病、高血压

她无法侍奉;

儿子单独生活

无人照顾……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管延萍(前)与同事步行通过怒江(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3

一点点火红

勾勒春天最壮丽的灿烂

小查腊村

是丙中洛镇唯一的独龙族寨子

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

四周雪山环绕

1月13日

管延萍和同事带着特意网购的

床垫、被子和新衣服

再次来到小查腊村

看望严重精神病患者学罗军

推开木板门

屋子中央的火塘烧得正旺

学罗军穿着衣服躺在靠里侧的床上

听见有人进屋

下意识地坐了起来

抬头看见“老朋友”管延萍

咧开嘴直乐

学罗军的母亲打基说:

听说管医生要来

儿子一反常态

一大早就起床等候

“比上次更干净了,头发也理了,好棒!”

看到学罗军换上新衣服

管延萍牵着他的手来到户外

阳光灿烂

远处的雪山清晰可见

管延萍耐心地为学罗军剪指甲、洗头发

由于长期卧床

学罗军的后脑和脖子上长了很多湿疹

管延萍轻轻地用酒精擦拭

有点红肿溃烂的部位

再小心涂上药膏

在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镇小查腊村,管延萍(右)为村民学罗军修剪指甲(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加扬 摄

看见儿子收拾干净换上新衣服

坐在政府给自家免费修建的新房前空地上

阳光打在脸上

显得格外精神

70多岁的打基老人

高兴得眼眶有点湿润

管延萍回忆起初见学罗军时的场景:

封闭在这间黑木屋里两年多

吃喝拉撒都在里面

蓬头垢面

害怕与外人接触

始终蹲在地上来回挪动

学罗军这样的精神病患者

丙中洛镇有39人

管延萍全部去看过

“你只要给他生活的希望

他就有活下去的信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丙中洛镇4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很多人都认识这个扎麻花辫

背着背篓上山下乡

走村串户的扶贫医生

在对口怒江州扶贫协作的战场上

管延萍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近两年来

广东珠海市共派出医务人员104人

到怒江州、县(市)、乡镇医院支医

诊治群众2万多人次

推广新技术70项

在灿如朝霞的木棉花下

我们和管延萍依依道别

汽车渐行渐远

那个身影逐渐模糊

最后化为一点火红

春天正在来临……

从珠海到怒江

从滨海之城到偏僻山乡

从洁白诊室到大峡谷悬崖

这是

“背篓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这是

碧绿间最漂亮的一抹白色

来源:新华社

文字记者:刘大江、刘宏宇、毛鑫、赵珮然

视频记者:王瑞平

摄影记者:张加扬

实习:雷雯雯、张雨琦、周思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