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木兰围场肇建336周年专家解读“木兰秋狝”
来源:中华网 发布时间:2017-06-29 20:47 作者:安远 阅读量:7605
中新网承德6月28日电 (记者 张帆)28日,纪念木兰围场肇建336周年——木兰秋狝文化论坛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举行。在本次论坛活动中,专家学者就“木兰秋狝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解析。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县,与内蒙古草原接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狩猎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和旅游为主,史称“木兰秋狝”。
翻拍木兰秋狝清帝狩猎图。张帆 摄
据介绍,古人打猎四时有称,春:“搜”,夏“苗”,秋“狝”,冬“守”。木兰,满语,汉译“哨鹿”。猎人黎明前潜入林中,带上假鹿头,口中吹木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雄鹿鹿鸣求偶声,引诱雌鹿,伺机射杀,后以“木兰”冠以围场名称之前,清帝到围场行围定制秋天,故称“木兰秋狝。”
1826(道光三年)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它逐渐衰落。光绪32年(1906年),清撤掉驻防官兵,木兰围场全面开放,被私恳,盗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环境急剧恶化,木兰围场不复存在。
此次论坛由围场县政府、故宫博物院中国紫禁城学会主办,意为深入挖掘和整理木兰秋狝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国内清史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木兰秋狝文化研究成果,发挥其特有文化内涵,打造围场文化特色品牌。
“木兰秋狝是清朝盛期举办的重大活动,是对满族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的检验和训练。”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说,木兰秋狝是国家行为,同时对国家机构的协调运作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木兰秋狝的一端在围场,另一端连着紫禁城。”晋宏逵说,如今,在北京故宫珍藏着描述木兰秋狝的宫廷绘画、弓箭、马鞍、火枪及皇帝御用弓矢等有关秋狝的门类众多文物。“这些珍贵文物都是今天研究木兰秋狝的重要资料,凭借围场历史遗迹和故宫等地的文物藏品,可以复原描绘木兰秋狝的完整历史变化。”
晋宏逵认为,找准木兰秋狝的历史价值,使之在当代发挥独到的作用是研究工作的目标。
在本次论坛活动中,各专家学者就“木兰秋狝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解析。论坛发布论文23篇,这些论文分别从围场建围设制,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共105次来木兰秋狝所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皇家秋狝大典活动到习武演兵的全过程,秋狝历史遗存及满蒙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木兰围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猎苑,1690年,康熙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目前,在木兰秋狝原来的地方还保留着7块珍贵的御碑和摩崖石刻,碑上记录了一百三十多年里发生的故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也是中国唯一的。
1962年,中国决定在木兰围场建大型机械化林场。55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如今的木兰围场被称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