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在线 | 漳州发展网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都市在线 > 文化

探秘福建浦源村800年人鱼共处习俗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7-07-22 16:26   作者:樊华   阅读量:8516   

中新社宁德7月22日电 题:探秘福建浦源村800年人鱼共处习俗

中新社记者 闫旭 叶茂

一队奇特的送葬队伍蜿蜒而来,庄严肃穆,却不见棺木。葬礼的主角,是一条自然死去的鲤鱼,它将被护送到一尊修建于宋朝的鱼冢中,鱼冢旁两棵800年树龄的柳杉,见证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这一沿袭了800年的“护鱼”习俗。

探秘福建浦源村800年人鱼共处习俗

22日,周宁县举行全域旅游推介活动,中新社记者驱车前往浦源,探访古寨人鱼共处奇观。

耄耋之年的民俗专家郑孝禄引领中新社记者穿越百亩荷塘,进入村口。只见一条小溪五曲六弯穿村缓流而过,百余栋明清古厝沿溪而建,构成了一幅宛如江南水乡的古朴画卷。

在记者航拍镜头中,浦源村三山环抱,一水弯行,民居依八卦布局而建;鲤鱼溪穿村而过,如同八卦中的太极;溪畔两眼鱼塘,酷似太极之眼。在郑孝禄看来,郑氏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环保意识,从村落的水环境可见一斑。

沿溪而行,清澈的溪水中,数万条锦鲤怡然自得。记者看到,如有游客投食,锦鲤竞相争食,往来穿梭。郑老先生说,这些鲤鱼知人情,识人趣,“有浓烈的人情味”。他示意记者随他鼓掌,鲤鱼果然闻声而来,见影而聚。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鲤鱼”是吉祥美好的意象,而村民护鱼,固然有民间传说渊源,更显示出村民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守护。

探秘福建浦源村800年人鱼共处习俗

在郑孝禄眼里,浦源村人信仰多元,供奉道教的各路神灵林林总总,包括送子观音、孙悟空、关公,“但鲤鱼并不是神物,只是经过几百年的与人共处,特别有灵性通人气”。

浦源村民从不食用鲤鱼。郑老先生讲,在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中村民从未将鲤鱼视为充饥之物。爱鱼护鱼的传统和习俗,已经演变为该村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郑老先生指着一处洗衣石板告诉记者,先民特地在两岸堤岸条石间留出空隙,修建“鱼藏”,令山洪暴发之时鲤鱼有处藏身。

而为了护鱼,村民们甚至创造出“护鱼拳术”。正在郑家祠堂里使用墨斗量木料的木匠郑爱春就使得一手好拳,他的师弟郑桂和近年在村里开办了一所武术学校,专门招收小弟子。

“如今能偷走鲤鱼的只有‘时间’,但护鱼拳仍然要传下去,这是我们的文化。”郑桂和说。

在溪口卖饼的郑在光6年前回乡开店,游客量近年大增,旺季月收入时常过万(元人民币),“在家,即使4点起床发面,都不觉得辛苦。”

35岁的国家电网工作人员潘建飞也在两年前从福州调回老家浦源村。推着婴儿车在溪边漫步的他笑着说,希望孩子能在村里度过童年,“这里有最美好的记忆,现在还是这么美”。

村民、建筑设计师郑鸣以鲤鱼溪为灵感进行设计的酒店方案在业界引起关注。在他看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乡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他2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

探秘福建浦源村800年人鱼共处习俗

在鱼冢前,郑孝禄老先生宣读祭文,与人同乐相谐伴生之后死去的鲤鱼,享有着和村民一般的尊严。“正因为世代坚守,才成就这里数百年不变的美丽生态。”他说。

“郑氏祖先通过鱼祭,将鱼纳入到村民的血缘关系里,利用隆重仪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传递给子孙后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阳说。(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